返回首頁

嘎舉派的開山祖師是誰啊

來源:m.skipperkeyproductions.com???時間:2022-05-12 21:45???點擊:99??編輯:闕和???手機版

噶舉派形成于藏傳佛教“后弘期”,是由瑪爾巴譯師開創(chuàng)。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語,而“舉”字則意為傳承。故“噶舉”一詞可理解為教授傳承。
  流派形成
  噶舉派形成于藏傳佛教“后弘期”,是由瑪爾巴譯師開創(chuàng),經(jīng)米拉日巴瑜伽師的繼承,最后至達波拉杰大師時,才正式建立并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大宗派。從教法傳承上看,噶舉派盡管派系龐雜、繁多,但其所宣揚的教義、教規(guī)大體上一致,沒有很大差異,這是因為它們均源于瑪爾巴和米拉日巴和教法傳承。從總體上講,噶舉派的教法有兩大系統(tǒng):一是直接從瑪爾巴并經(jīng)米拉日巴傳承下來的達波噶舉;二是由瓊波南覺開創(chuàng)的香巴噶舉。后來香巴噶舉衰微了(直到近10年間由拉則江貢上師在漢地重新宏揚-----見《我的靈魂依怙》),而達波噶舉則興旺發(fā)達,最后又分支發(fā)展為四大支八小支等眾多支系派別。
  特別是許多藏文史籍中記載,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及其大門徒即后來被認定為第一世班禪的克珠杰等著名高僧都曾向香巴噶舉僧人求教一些雜密。由此可見,香巴噶舉曾在藏傳佛教史上掌握了很深入的雜密,并且在歷史上發(fā)揮過重要作用。然而,后來因為雜密符咒修法時必需的礦產(chǎn)和藥材逐漸斷絕,致使以雜密出名的香巴噶舉約于15至16世紀左右在藏族地區(qū)逐漸銷聲匿跡,從而結束了這一支派的短暫歷史。
  派中觀見,重視“大印”傳承,不重文字,重在論理,即通達“大印”的智慧。奉一能使自己證得“大印”智慧的師長為根本上師。大印原系對受過灌頂者進行傳授的密法,到塔布拉杰時,兼包顯宗內容,于是,大印有顯有密,噶舉派各支系中各有偏重。據(jù)達垅·阿旺南杰所著《教史》所記:“噶舉派的特殊教法,如瑪爾巴的續(xù)釋,米拉日巴的艱苦和教授,塔布拉杰的體性抉擇,都松欽巴的風心無別,向蔡巴的究竟勝道,拔戎巴的塞婆和塞朗(大印修法的二種名稱),帕木竹巴的密咒,達垅塘巴的39種傳記,止貢巴的三律儀一要,主巴·藏巴甲熱的緣起和平等味,桂譯師的信敬和厭世心等,各有殊勝之點。雖然每一派系都具備一切教授,但各派系也各有著重發(fā)揚的別法,然就其整體而言,俱是噶舉派之教義?!?br>  歷史沿革
  噶舉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紀佛教后弘時期發(fā)展起來的,屬于新譯密咒派。創(chuàng)立者先后有兩人:一是穹布朗覺巴(990-1140),一是瑪巴羅咱瓦(瑪爾巴譯師)(1012-1197)。他們兩人曾多次到過尼泊爾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師,學習了不少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語旨教授》。《語旨》是佛語的意旨,由祖師口語相承,血脈不斷,遂稱為語傳,藏名叫噶舉。后來香巴在后藏發(fā)展成為一個傳承系統(tǒng),稱為香巴噶舉,瑪爾巴在前藏發(fā)展也形成一個傳承系統(tǒng),稱為達布噶舉。雖然門戶不同,但由于他們兩人的大法均出自一源,又都親領語旨傳授,所以都稱噶舉巴。
  香巴噶舉亦系語旨傳承,故其續(xù)經(jīng)與瑪爾巴噶舉均相同。其教授類則有《幻身大灌頂》、《空行五教》、《大手印盒》等等灌頂教敕。關于因的理論,噶舉派的特點是從實際出發(fā),承認眾生有佛性,但不是佛,還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證成佛,須要從粗身心逐步轉變到最微細的身心。根據(jù)身心的粗細,修證方法亦有等級大小之別。關于道,總分為前行與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脫道與方便道。解脫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講明心見性的法門和寧瑪派一樣,是頓悟一心的無功用法門,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機還是從有功用的法門修生、圓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關于果,證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即可出現(xiàn)深道,達究竟之十果相、八功德、八成就、四事業(yè)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四身五智等之殊勝道悉地,尤其能現(xiàn)證空樂空、雙運不變、離障如幻之虹體身,得現(xiàn)空自現(xiàn)各各了別之妙智和法身大界之妙智,成就具五決定之報身,并能無礙履行大空等等,皆為已得六法究竟之果也。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