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fā)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傳至今。它坯質致密堅硬,取天然泥色,大多為紫砂,亦有紅砂、白砂。
成陶火度在1100—1200攝氏度,無吸水性,音粗韻長。
它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用它燉茶,也不會爆裂。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制而成的。
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制溫度以攝氏1150度左右為宜。
紫砂茶具的色澤,可利用紫泥澤和質地的差別,經(jīng)過“澄”、“洗”,使之出現(xiàn)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黃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凍梨色等;另外,還可通過不同質地紫泥的調配,使之呈現(xiàn)古銅、淡墨等色。
優(yōu)質的原料,然的色澤,為燒制優(yōu)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
2、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堅固耐用,圖案清新,輕便耐腐蝕而著稱。
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傳入歐洲。但現(xiàn)在使用的鑄鐵搪瓷始于19世紀初的德國與奧地利。搪瓷工藝傳入我國,大約是在元代。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 我國創(chuàng)制了琺瑯鑲嵌工藝品景泰藍茶具,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 景泰藍從宮廷流向民間,這可以說是我國搪瓷工業(yè)的肇始。
3、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發(fā)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變?yōu)楸容^堅實的硬陶,再發(fā)展 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興古代制陶頗為發(fā)達,在商周 時期,就出現(xiàn)了幾何印紋硬陶。
秦漢時期,已有釉陶的燒制。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早在北宋 初期就已經(jīng)崛起,成為別樹一幟的優(yōu)秀茶具,明代大為流行。
紫砂壺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 采用當?shù)氐淖夏?、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
由于 成陶火溫較高,燒結密致,胎質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jīng)久使用,還能汲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如有必要,甚至還問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
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簡練大 方,色調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節(jié)、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
4、金屬茶具
金屬用具是指由金、銀、銅、鐵、錫等金屬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
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1500年間,青銅器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先人用青銅制作盤、盛水,制作爵、尊盛酒,這些青銅器皿自然也可用來盛茶。
自秦漢至六朝,茶葉作為飲料已漸成風尚,茶具也逐漸從與其它飲具共享中分離出來。
大約到南北朝時,我國出現(xiàn)了包括飲茶器皿在內的金屬器具。到隋唐時,金屬器具的制作達到高峰。
本世紀80年代中期,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稀世珍寶。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褒貶不一。
元代以后,特別是從明代開始, 隨著茶類的創(chuàng)新,飲茶方法的改變,以及陶瓷茶具的興起,才使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用錫、鐵、鉛等金屬制作的茶具,用它們來煮水泡茶,被認為會使“茶味走樣”,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屬制成貯茶器具,如錫瓶、錫罐等,卻屢見不鮮。這是因為金屬貯茶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旋旋光性能,這樣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錫制作的貯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姓 名:
聯(lián)系電話:
留言備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